《蜀道風流》圍繞“有形”蜀道和“無形”蜀道兩條脈絡展開,通過“有形”和“無形”巧妙串聯的創新性表達,賦予蜀道全新的內涵。
爾來四萬八千歲
天生襟度容江海
咫尺匠心難
蜀道是人和自然共同書寫的史詩。數千年來,生活在盆地中的四川人,為了打破高山、峽谷、大江、大河的阻隔和自然對抗、妥協、爭鬥、和解,造就了長度相當於12座萬里長城的蜀道。
一提起蜀道,人們想到的往往是李白筆下那條“難於上青天”的劍門蜀道。但實際上,成都向西,有連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馬古道;成都以南,有西南絲綢之路;成都以東,有自三峽溯長江而上的水道。
1000多年前,在描繪蜀道的施工難度時,李白曾用“地崩山摧壯士死”來形容。如今,四川高速公路里程數位居全國第二,鐵路、航路、空中交通網,更是四通八達。
第四集:應許他鄉勝故鄉
“秦川道,翠柏天,商旅兵家密如煙。”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,一批又一批的移民沿着蜀道來到四川。
第五集:不可居無竹
千年之前,四川人蘇軾寫下了“不可居無竹”,千年之後,四川人依然傳承着對自然的親近與熱愛。
第六集:願得此身長報國
“願得此身長報國”,在今天踐行這句話,也許再也不需要硝煙瀰漫。一腔保家衞國的情懷,哪裏才能安放呢?
第七集:詩酒趁年華
蜀道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文學讓這個略顯平淡的過程充斥着浪漫想象、跨越束縛的勇氣。
舉頭望明月
唐代詩人張若虛,曾用海上升起的明月來形容那個時代的萬千氣象。月光雖然柔和,但正因為柔和,所以能跨越千山萬水。
江山代有才人出
四川之所以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強省,源於四川人對人才培養的重視。創新不止依靠個人的奇思妙想,更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為之努力的綜合體系。
此心安處是吾鄉
“有形”蜀道立體串聯四川獨特的自然、歷史、文化景觀,“無形”蜀道着力展示川人多元、包容、開放、創新的精神特質。本集我們將展現一個高速發展中的四川“未來”。